禾煦學堂口琴隊在兒童節前夕迎來了第一場公開演出,在體育館內一連串節奏鮮明、鼓樂喧天的節目後,禾煦的「春風少年兄」們,與眾不同地打上領結、拿出口琴,為大小朋友們吹出了民謠望春風中的一縷溫柔。
口琴隊是偶然成軍的。當初課照班老師們為孩子構思音樂課時,心中的藍圖是「課照班合唱團」。一來孩子唱歌很好聽,聲音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的完美樂器,二來是身處偏鄉,合唱不會因為沒有樂器行或課照班買不起樂器而改變。但在徵詢超過五位音樂老師以後,課照老師們不得不放棄。不是沒有鋼琴,是根本找不到兩位可以教唱歌和幫忙彈奏的老師。
雖然鋼琴合唱夢告吹,但老師們突然想起,咱們西湖社區一樓常常聽到有人用口琴吹老歌、民謠,非常動人悅耳。打聽之下,知道他是每天都來社區長照據點報到,熱愛口琴的蔡榮輝先生。當一樓長照據點的「千歲團」團員們都將他的口琴哼唱當成習以為常的「背景音」時,二樓的課照老師經過時卻忍不住拍手叫好,於是抱者姑且一試的心情問:「能否能當孩子的口琴老師?」蔡先生謙虛地說他口琴是自學,雖然考過街頭藝人,但從沒教過人,但願這試試看。於我們就開始了每週兩次的口琴音樂課。蔡老師一邊教,一邊學怎麼教,老師們也一起陪孩子調整,沒辦法整班教學,那就分組教,如果分組還是不行,就排隊來個別指導。
對大部分孩子來說,口琴練習的感受可能是有趣的、好玩的,也可能是討厭的、被動的。因為每個孩子學習都在不同的軌道上,讓一群孩子一起用口琴合唱的難度遠比想像難。有些孩子有自己獨有的步調,吹奏基本功可以卡關超過一個月。平時雖然會喝飲料、吸珍珠奶茶,但是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做Re、Fa要「對著口琴吸氣」。他就是只會「吹氣」,老師請他吸氣,甚至噘起嘴示範吸氣,但當他認真地模仿老師的口型後,卻是撅起嘴的方式繼續「吹氣」。有的孩子不容易感受到別人的存在,吹口琴像在趕車,每個音階有上車就好,把同行的夥伴丟在月台。合奏只要有他參與,就是「一首曲子、各自表述」。最後,更棘手的是,有的孩子吹奏技巧沒問題,也能跟上合奏步調,但就是沒辦法忍住不做「最真實」的自己,台上走位的空檔可以翻滾,歌曲間奏可以搭旁邊同學的肩,這讓所有的合奏引導都變得很困難,因為老師只能得到他2分鐘內的眼神與專注。
表演前一週,連吸氣與吹氣關卡都跨不過的孩子,雖然仍無法上台演出,但已能完整吹奏倫敦鐵橋;在老師們無數次安撫同組同學的不滿情緒後,總是搶拍的孩子終於學會慢下來,好好地聆聽別人的聲音,讓合奏的節奏穩定一致;在堅持讓孩子學會尊重這次表演機會的反覆練習中,總是蹦蹦跳跳上台的孩子,終於能好好地從舞台的左邊走到右邊,得到第一次在大舞台的掌聲。